第一百零章、信笺
武子吟如今比在盛京之时更瘦,体格反是结实了、力气也大了许多,因为每天都要耕作、收割,这比他当时在白家军的训练,可是更加的辛苦。
现在的伊尔茨克,农作物价值比钞票要实在,平民间的交易都是以物易物的,而税收亦是以粮食来缴。
带着一摞摞的钞票,非但没能为生活带来便利,反是要惹来赭**的觊觎,以苏维埃的理论,拥有私产的富人都该把财产贡献出来,让政府重新分配给所有人,以白卫军的理念,但凡是他们占有的城市,都是他们的资产,刚攻进伊尔茨克时,他们已把每家每户藏有的贵重物都搜刮一空。
甚至是美丽年轻的女性。
马铃薯、洋葱、萝卜都是好的,至少士兵不会拿枪闯入屋里,逼他们把农作物交出来。
俄国的工业化只在西陲进行,各个落后城市的年青人带着梦想,前往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工场打工,渴望改善他们的生活。
结果,长期剥削的低廉工资,以及不人道的工作时间,让俄国民众愤怒不已,沙皇尼古拉二世非但不体恤民情,还为了证实俄国国威、亲自上战场参与一次大战。
那便是把俄国帝制推往灭亡的决定。
皇后阿历山德拉与其宠信的魔僧纳斯布丁,把俄国内政弄成一团糟,终是逼得人民掀起了革命,无产阶级主义因而衍生。
伊尔茨克作为南方边界的城市,理论上是不会涉及首都战火的。然而革命及后导致的全国内乱,以及协约国的暗支持,让赭军**的对峙渐趋激烈。
两方互有交火,做成许多的人命伤亡,同时亦占据了各个城市,征收重税,作为作战的资源。
在这样的环境下,便有无法忍受的农民起义,守卫自己的家园,他们被统称为绿军,却是松散的、并没有一个固定组织的游兵。
武子吟下午带着一车农作物去市集交易时,便听着村民们在摊子边上讨论。
“听说昨天贝加尔湖边交火了……死了五人。”
“都是**?”
“也有……老约拿的孙子。”
“那孩子……”一名妇人便痛心的,掩住了嘴巴,“上帝啊……他才十四岁。”
“能毙了四名**,也算是出一口气。”另一名老人便说,“这帮没血性的,就会欺压平民。”
“咱军里有一把好,很能打。”另有一名男人神秘兮兮的说,“他打枪子特别准,算起这个月都杀十多人了。”
“谁?”绿军都是村里人自发的,该是互相认识的邻里。
“一个大胡子的男人,总是夜里出没,就跟村主拿伏特加和子弹。”那男人显然是见过的,形容得莫名生动,“他不爱与人说话,就是独自的行动。”
“我们村里…什么时候有这样一号人呢?”
“我也没见过。”妇人们互相对望,伊尔茨克(本章未完,请翻页)